欢迎来到河北省第五届(唐山)园林博览会官方网站!
当前位置:首页> 河北省第五届园林博览会> 美丽唐山> 实力之城>

实力之城

京津冀协同发展,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、亲自决策、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,也是唐山面临的重大发展机遇。我市积极发挥港口、区位、资源、产业等突出优势,积极作为,携手京津,协同发展花开正艳。

5月27日,首发物流公司与曹妃甸港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,唐山港北京首发内陆港开通。北京内陆港的开通,将实现“港口内移、就地办单”,延伸唐山港口物流功能和口岸服务至北京市内。

我市以京冀(曹妃甸)和津冀(芦汉)协同发展示范区为龙头,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京津项目落地。图为纳潮河畔曹妃甸工业区鸟瞰图。

近年来,我市“全方位”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,取得了全面推进、重点突破的明显成效。2020年,342项京津合作项目完成投资709.6亿元。

站在“十四五”新起点,我市明确在对接京津、服务京津、融入京津中加快高质量发展,巩固拓展规划、产业、交通、生态、创新、公共服务“六个协同”,推动产业互联、政策互通、资源共享、平台共建,加快建设首都经济圈重要支点,成为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重要一极。

强势突破 “三大领域”扎实对接

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伊始,中央就明确在产业、生态、交通三大领域率先突破。

2020年,我市共实施与京津合作亿元以上项目342项,总投资达2600多亿元。图为北京环卫集团环卫装备(乐亭)有限公司新能源环卫车组装车间生产场景。 刘江涛 摄

——项目承接“聚起来”。

今年2月,市政府与北汽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,双方将重点围绕新能源商用车、新能源基础设施、汽车零部件、物流、城市用车、二手车、氢燃料电池等方面开展务实合作,实现优势互补、共赢发展。

唐山与北汽集团战略合作,势必带动相关配套产业的进入和发展。

区位优势、政策优势加上精准的服务,我市以京冀(曹妃甸)和津冀(芦汉)协同发展示范区为龙头,形成了强大的投资磁场,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京津项目落地。目前,已经从零散项目、点状承接为主的“小承接”向链式布局、平台集聚的“大承接”转变。

去年,我市共实施与京津合作亿元以上项目342项,总投资2686.6亿元,完成投资709.6亿元,累计完成投资1385.41亿元。曹妃甸五矿集团矿石混配、迁安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等项目竣工投产,中铁十六局高端装备制造、新天LNG接收站等重大项目加快建设。

作为率先突破的“三大领域”之一,一体化交通是京津冀深度融合的前提和基础。

——一体化交通“连起来”。

深度融入的前提是互联互通,互联互通的基础是铁路、公路、机场等对接贯通、构建一体化现代综合交通。

去年,水曹铁路陆域段全线贯通,京唐铁路累计完成51.59亿元,环渤海城际铁路项目正在申列国家“十四五”规划,唐秦高速唐山段项目录入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库,遵曹公路、赤曹国道、滨海公路曹妃甸至汉沽段等项目进展顺利。唐山港新增内陆港7个,总数达到39个,港口吞吐量突破7亿吨,集装箱吞吐量312万标箱,港口吞吐量跃居世界沿海港口第2位。

今年,我市将提速京唐城际铁路建设,在环渤海高铁、唐遵城际铁路等重大铁路项目上取得实质性突破,推进京唐城际铁路南延至曹妃甸,并建设好遵秦高速、唐秦高速唐山段,推进唐曹铁路东延。同时,启动城市轨道交通项目,谋划实施270公里高速公路和210公里国道绕城项目,打造内畅外联的城市双大外环。此外,推进三女河机场改扩建工程,谋划启动T2航站楼建设。

首都最大的农业国企——首农集团在唐建设的禽类饲养基地,让农业生产插上了科技的翅膀。

——生态环境“靓起来”。

京津冀三地,地域相连,人缘相亲,大气和水环境连为一体。

在协同发展中,唐山在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方面下了大功夫,强力推进污染退城、清水润城、城市增绿三大工程,着力做好首都绿色安全屏障。坚决打赢“蓝天保卫战”,狠抓工业企业治理等“六个专项行动”。截至2020年底,我市提前一年完成二氧化硫、氮氧化物省达减排任务,连续6年在省大气污染综合治理考核中评为“优秀”。主城区和入海河流断面水质消除劣五类,国省考核9个河流断面水质达标率100%。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100%,7个市级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100%达标。森林覆盖率达到39.3%,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。

平台聚力 锚定高质量发展

“全年将实施亿元以上京津合作项目200个以上、完成投资300亿元以上。”在今年的发展规划中,我市牢牢把握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这个“牛鼻子”。

抓住“牛鼻子”,需要打赢“主战场”。因此,做大做强京冀(曹妃甸)和津冀(芦汉)协同发展示范区,成了唐山吸引京津产业转移的重中之重。京冀(曹妃甸)协同发展示范区,发挥挂职干部资源优势,加强与北京经信委、怀柔开发区等对接,混合编组,形成招商合力,深入挖掘重点京企资源,有效推动央企、京企投资项目和科技、贸易等产业加速向曹妃甸聚集,并全面加强与天津滨海新区合作,加快钢铁深加工、先进制造业项目引进和贸易企业回流,做实滨唐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,全年将签约亿元以上京津产业项目50个,开工30个、完工20个。

和京冀(曹妃甸)协同发展示范区相距不远的津冀(芦汉)协同发展示范区,同样是风生水起。依托“大项目—产业链—产业集群—产业基地”的发展思路,家具制造、新型建材、商用厨具、制冷物流、食品加工等多个产业集群在汉沽、芦台已初具规模,战略性新兴产业格局气象初显。津冀(芦汉)协同发展示范区去年实施京津项目38个,总投资133.63亿元,完成投资27.61亿元。其中完工项目11个,完成投资12.05亿元。汉沽管理区共实施亿元以上京津合作项目35个,总投资193.2亿元,完成投资36.54亿元,其中完工项目15个,完成投资5.58亿元。

除两个“龙头”外,全市多个特色平台建设也优势初显。玉田中华老字号产业园、北京(滦南)大健康产业园、京唐智慧港等特色“微中心”也是唐山主动对接央企京(津)企、金融机构、科研院所、高等院校,吸引京津转移产业“组团式”进驻的重点。

在唐山,承接京津产业转移,并不是简单的项目对接,而是在对接中培育新力量,寻找转型方向。我市创新开展“百家央企京(津)企进唐山”“百家科研院所(大学)进唐山”“百名高端人才进唐山”“百家优质民营企业进唐山”等“四个一百”进唐山活动。围绕“京津孵化,唐山产业化”,2020年,开展不同形式对接洽谈活动275场次,成功引入129家科研院所、66所大学与我市开展合作,转化成果75项,助力提升全市装备制造、现代农业、新兴材料、电子信息、海洋经济、生物医药等20余个行业创新水平。每一个项目的落地,都打着创新的烙印,推动唐山经济迈向新的高度。

多点开花 公共服务获得感十足

3月1日,经省、市两级医疗保险经办机构通过跨省系统联调测试验收,我市第二批30家医疗机构被纳入“京津冀异地就医普通门诊直接结算”定点医疗机构范围,正式上线运行。

与京津相比,公共服务是我市的短板。为加快补齐短板,实现全方位融入,我市围绕教育、医疗、社保、文化、体育等方面,拓展京津唐合作的广度深度,吸引京津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在唐山布局,年内实施亿元以上京津公共服务项目5个以上,完成投资10亿元以上,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、提升城市品质、改善群众生活质量。

我市积极落实《京唐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合作协议》,重点推进南湖等景区改造提升,拓展“唐山周末”品牌,并打造以云计算、物联网、新一代通信网络技术为支撑的智慧旅游平台,依托“京津冀公共文化服务示范走廊”发展联盟等平台,加快构建具有唐山特色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。同时,建设好北京理工、北京交大唐山研究院,西南交大唐山研究生院以及河北科技学院,积极促进本地高校与外地高校开展合作办学,深化合作内容提升合作质量,并探索职业教育学习成果互通互认机制。推进与京津卫生信息系统互联共享,鼓励支持曹妃甸、唐山国际旅游岛、迁西县、遵化市、汉沽管理区等县(市、区)建设医养结合产业基地,积极开展远程会诊、专家定期值诊等医疗服务。